圖為鄂托克旗蘇米圖蘇木斯布扣嘎查牧民那順布和。
近日,鄂托克旗蘇米圖蘇木斯布扣嘎查牧民那順布和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看著草綠、聞著草香,闖過“大城市”、掙過大錢又回到家鄉創業的我,這些年在家鄉收獲了一連串驚喜:還是養殖,但方式變了,在“穩羊增!睂蛳,既保了生態又富了口袋,真正是草好牛壯人歡暢。
2007年前后,像同嘎查許多人一樣,20歲出頭的我走出毛烏素沙地謀求出路。從做廣告承包到酒店經營,謀生之路就像曾經嘎查里那條唯一的土路一樣,起起伏伏。
就在我離開的那年,家鄉也有了大“動靜”。蘇米圖蘇木位于毛烏素沙地腹地,草場是“沙巴拉”地。這樣的草場,養的羊多了,很容易“生病”。保護生態,刻不容緩。于是,就有了5年的生態搬遷。
禁牧涵養、補播植被……綠,從毛烏素腹地延伸——5年間,生態不斷恢復,草原的綠色“皮膚”變美了、更健康了。
通過這樣的經歷,鄉親們認識到:“生產”與“生態”是不可分割的手心手背,必須兩者兼顧。人們發現,養殖一頭基礎母牛的平均利潤,大約相當于養10只羊,假如把羊和牛的吃草方法比作草原“理發師”,羊刨草根、踏草場,可能剃出“光頭”;牛就不一樣了,只吃草尖,理出的是“時尚發型”。就這樣,穩羊增牛漸漸成為導向。
我在外面努力打拼的時候,家鄉的生態變好了,養殖結構逐漸轉變。嘎查的基礎設施有了明顯提升:公路硬化,解決了生產、生活出行難的問題;維修水庫,解決了灌溉難的問題;實施美麗鄉村建設,路燈、戶改廁等相繼配套……
當然,除了變化,在外闖蕩多年的我也看到家鄉隱藏的潛力:草場面積廣闊、地表水較淺,是牛兒們喜愛的堿性土質,有發展養牛的基礎和優勢。
2018年,我返鄉了。經過半年多的前期考察調研,我和幾位鄉親聯手,成立了沙井圖牧業專業合作社。當年6月份開始,我們大刀闊斧搞建設、配設備,快速完成了廠區建設,并于年底購進100頭懷胎安格斯牛,邁出合作社發展第一步。正當我們得意之時,母牛生的牛犢死了一半,合作社損失慘重。無奈之下,我們只好“清倉”,將牛連大帶小一并售出。
下一步如何發展?該不該繼續走這條路?當時我非常沮喪、迷茫。而和我一樣迷茫的,還有很多散養戶,他們或苦于沒有勞力、技術,或困于品種選擇、銷路不暢,還有防疫、市場行情不穩定等因素,牛產業遇到了瓶頸期。就在此時,蘇木成立寶曼牧業有限公司,分為牧業技術、疾病防控、品種改良、飼養技術、農機服務5塊內容保障農牧民和合作社養殖。在企業的指導下,我們的合作社“重打鑼鼓另開張”,更換適宜品種,投資96萬元購進西門塔爾“架子!80頭進行育肥,與11戶人家抱團致富,參與的人都說,合作社懂技術、會經營,養的牛少了但錢不少掙,閑暇時候還能打份工,像我們這樣的合作社全蘇木有近20家。而對于農牧民,除了享受5項基本服務,企業還可以代養。牛育肥賣掉后,按照合同給付?钔,還會將所得凈利潤與農牧民進行“二次分紅”。蘇木逐步形成了良種肉!胺庇、育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畜群品種逐步優化,養殖效益不斷提高,牧民收入逐年增長。
“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散養戶”模式,讓全蘇木養殖戶信心倍增,但是教訓不會被日漸鼓起的腰包沖淡,我們要的,是富裕和水草豐美的盛景“兼得”。為此,全蘇木自上而下實施草場整合、成片封閉恢復、優化牧草等措施,我們合作社流轉了3.2萬多畝草場,目前封閉修復改良的有1.2萬畝,預計三年后,這些草場上檸條、楊柴遍地,我們養殖成本也會下降。而在寶曼牧業公司的旁邊,覆蓋全蘇木的牧草儲備基地正在建設,牧草可全部存儲到這里,為養殖提供保障。
作為合作社養牛的“行家里手”,我“競聘上崗”,當上了內蒙古寶曼牧業有限公司的總經理;2022年,我被選為鄂托克旗的政協委員,“牲畜總數降了,收入提高了。在這一減一增之間,蘇米圖蘇木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道路,讓毛烏素的草更綠、天更藍,讓牧民的錢袋子更鼓了!痹诘谝淮螀⒓尤臁皟蓵睍r,我自豪地說。
想起這些年的變化,我最大的感慨是:政府既然有了“!闭,咱得擼起袖子干,不干光等哪能行?(鄂爾多斯日報 常娜)